近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。它以清晰的权责界定和严密的制度闭环,为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政治责任、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,必须深刻领会《规定》精神实质,扛起主责主业,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合法配资公司,为建设美丽中国锻造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。
精准明责,划定履职“硬边界”。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权责清晰。《规定》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,鲜明确立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原则,将生态环保责任具体压实到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肩上,构建了覆盖责任清单、常态监督、科学考核、严肃追责的全链条闭环体系。通过明确各级党委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具体责任,制定可量化、可操作、可考核的责任清单,并规范履职路径,有效解决了责任边界模糊、落实路径不清的问题,为领导干部知责明责、履职尽责提供了刚性制度坐标,确保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一贯到底、落地生根。
考用结合,树牢选任“绿标尺”。制度的效能取决于执行。组织部门必须将生态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作为识别、评价、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尺。在考核内容上求“准”。适当提升资源消耗、环境损害、生态效益等约束性和成效性指标在干部考核中的权重,构建科学完备、导向鲜明的指标体系,精准反映干部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绩和潜绩。在结果运用上求“硬”。坚持“考用结合、奖惩分明”,将生态环保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、评优评先、职级晋升、能上能下紧密挂钩、刚性兑现。对实绩突出者优先使用、大胆提拔;对履职不力、造成损害者坚决调整,树立“优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鲜明导向。在价值导向上求“明”。通过强有力的考核,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抓好生态环保是必须扛牢抓实、不容有失的“政治必答题”,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展开剩余47%动真碰硬,筑牢问责“高压线”。制度的威力在于刚性约束。《规定》对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形认定、追责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,亮明了“失责必问、问责必严”的态度。组织部门在参与责任追究中,必须坚持原则、敢于较真。坚持“零容忍”态度。对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、玩忽职守、监管不力导致严重损害或恶劣影响的,必须依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,绝不姑息,让制度“长牙带电”。落实“终身追责”要求。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,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、提拔或退休,只要符合条件,都要一查到底、终身追责,彻底打消“击鼓传花”“新官不理旧账”的侥幸。强化“震慑警示”效应。对典型案例及时通报曝光,持续释放失责必究、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,使生态环保责任成为一条不可触碰、持续带电的“高压线”,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。
扛牢主责,贯通选育管用“全链条”。各级组织部门必须主动扛起政治责任,将《规定》要求深度融入干部工作全链条。严把“选”的入口关。将生态环保意识、绿色发展理念和履职能力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内容,确保源头素质过硬。强化“育”的引领力。将生态文明理念、绿色发展能力、环保法规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核心内容,提升专业素养。做实“管”的日常功。将生态环保责任履行情况作为日常管理监督重点,抓早抓小、防微杜渐。鲜明“用”的导向性。以最鲜明有力的用人导向,推动生态环保责任层层传导、压实到位。
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。各级组织部门唯有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推动《规定》精神融入血脉、见诸行动,才能真正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“关键少数”的生态环保政治责任,确保制度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让我们以组织之力,为美丽中国铺就最坚实的基石合法配资公司,不负青山之托,无愧时代重任!
发布于:四川省航心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